八女投江:永不沉没的芳魂
87年前,亦是在这样的秋日,面对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威逼劝降,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挽紧手臂,以不屈姿态毅然迈进湍急的河水。从此,这条在满语中本意为“凶狠的河流”成了“英雄的河流”。8名女战士以女儿身铸就男儿志,用柔弱的臂膀架起一道血肉长城,那份力量足以托起一个民族
87年前,亦是在这样的秋日,面对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威逼劝降,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挽紧手臂,以不屈姿态毅然迈进湍急的河水。从此,这条在满语中本意为“凶狠的河流”成了“英雄的河流”。8名女战士以女儿身铸就男儿志,用柔弱的臂膀架起一道血肉长城,那份力量足以托起一个民族
八位女烈士的雕像,静静注视着这片她们用生命守护过的土地,1938年10月,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在乌斯浑河岸边宿营时,被日伪军包围。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,指导员冷云,班长胡秀芝、杨贵珍,战士郭桂琴、黄桂清、王惠民、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生的
新华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,再度将“八女投江”的壮烈一幕推至公众眼前。其中,最小的抗日英烈王惠民,牺牲时年仅13岁。这则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,不仅是对英烈的深情致敬,更以一种近乎“当头棒喝”的方式,凸显了青少年英雄事迹在当下历史教育中的“流
深秋的乌斯浑河,寒雾锁江。八道单薄的身影挽臂而立,向着汹涌的河水一步步走去。子弹尖啸着撕裂空气,在她们周身溅起水花,而《国际歌》的旋律却压过了枪炮声,回荡在1938年10月的林口县柞木岗山下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广播“终战诏书”,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。图为日本天皇在议会宣布投降。新华社发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广播“终战诏书”,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。图为日本天皇在议会宣布投降。新华社发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广播“终战诏书”,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。图为日本天皇在议会宣布投降。新华社发
5月22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学勤书院“励行计划”研学团队走进敦煌,十余名青年学子展开了深度文化考察。本次“励行计划”以“丝路华章 万象敦煌”为主题,以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探索之旅,揭开这座丝路名城的历史脉络与创新活力。
1988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,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而成的英烈群雕建成,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名。